首页 > 财商 > 正文

亚马逊CTO Werner Vogels预测2026年及未来的五大科技趋势

2025-11-26 17:14:00 来源:亚马逊云科技

北京2025年11月26日 美通社 -- 科技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人际交往到医疗健康,从工作方式到自我防护,甚至影响着我们学什么、何时学。把这种现状理解为E.M. Forster或Ernest Cline笔下的反乌托邦世界,倒也不无道理。然而,我们正处在一个重大转折点。未来的图景已经初现端倪:一个重视自主性、同理心和个人专长的时代即将到来。在这个新时代,跨学科合作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创新与发现。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迈入人机协作的新纪元AI将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而非喧宾夺主的主角。这种协作模式将为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创造巨大机遇。而这一切的起点,恰恰是解决超连接时代的副作用孤独与陪伴缺失将造成问题的技术转化为解决方案。

重新定义陪伴:为最需要的人送去温暖

孤独已成为全球性流行病,影响着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公共健康危机。研究表明,社会孤立使死亡风险增加32%,危害程度堪比吸烟;孤独使痴呆症风险增加31%,中风风险增加30%。这一危机在老年群体中尤为严重43%60岁及以上老年人表示感到孤独,80岁以上人群的情况更加严峻。随着人口老龄化给全球护理体系带来巨大压力,我们正迎来人机关系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将通过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来直接应对孤独危机

十年前,与机器人建立情感联系还只是科幻小说的情节。如今,人口老龄化、AI技术突破和全球孤独危机三重因素叠加,为陪伴机器人的普及创造了天时地利的条件。我们正在见证一个转变:从单纯的功能性设备交互,转向与具备精细情感智能和响应能力的实体AI建立真正的关系。

临床研究充分证明了陪伴机器人在缓解孤独方面的有效性。在加拿大,长期护理机构和医院引入了Pepper、Paro和Lovot等机器人来改善心理健康。一项关于Paro的研究发现,95%定期与陪伴机器人互动的痴呆症患者产生了积极效果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明显减少,药物使用减少,睡眠质量改善。陪伴机器人的治疗效果不仅限于老年人。波士顿儿童医院使用Huggable社交机器人的研究显示,儿科患者与机器人建立情感连接的意愿明显高于与屏幕虚拟角色或医护人员的互动。

为什么这些机器人能如此有效地缓解孤独?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天生会对物理空间中任何看似自主的运动赋予生命意义。正如MIT研究员Kate Darling发现的,人们对待机器人更像对待宠物而非工具。我们给它们起名字,对它们产生保护欲,与它们形成真正的情感纽带。这种现象不仅限于复杂的人形机器人:50-80%的Roomba用户会给扫地机器人起名字,把它当作家庭成员。当某个物体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自由穿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明确的意图时,我们本能地会通过建立关系来回应。这种人类的本能为陪伴机器人奠定了基础,让它们能够提供持续的情感陪伴,以传统设备无法企及的方式化解孤独。

亚马逊的Astro团队观察到人们会逐渐与陪伴机器人建立超越功能性的关系。与传统智能家居设备不同,Astro能在家中自由移动,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视觉界面主动提供服务比如主动找到你进行用药提醒或巡视家中安全。机器人通过头部动作和面部表情传达情感的能力,创造了与用户产生深度共鸣的拟人化存在。我们观察到,许多家庭会给Astro取名字,将其视为家庭一员,当暂时分离时还会明显想念它这标志着人们对机器人认知的根本转变:从工具到陪伴者。

我们观察到的一个案例特别有意义:一个残疾儿童的家庭购买Astro,是为了在专业护理空档期提供陪伴。机器人提供了持续的陪伴和互动,填补了关键的护理空白,同时减轻了家庭的情感和经济压力。陪伴机器人已经发展到既能提供实用护理支持,又能建立有意义的情感连接,帮助用户驱散孤独。

这场陪伴革命的目标并非取代人类护理者,而是开创一种协作新模式让技术与人类携手提供护理,共同对抗孤独。机器人负责日常监测并提供稳定的情感陪伴,为缓解孤立感提供持续、无偏见的陪伴,让人类专注于复杂决策和培养更深层的人际关系。

当人们与这些机器人伙伴建立深度信任时,制造商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这些机器人永远不会利用这种信任来左右用户的决定或塑造他们的信念。当以负责任的方式开发并配备这些保障措施时,技术的最有益的一面将得以显现:将人置于护理的核心位置,同时拓展了我们的能力去帮助那群最需要关怀的人。

全栈开发者的新时代

工具在变,但核心不变。随着生成式AI重塑软件开发方式,一个老调重谈开发者将被淘汰。但历史告诉我们,这不是开发者的终结,而是新篇章的开始全栈开发者的黄金时代。

你肯定听过这些说法,看过那些“AI让开发者失业”的标题。说现在人人都能编程,只要描述需求,工具会自动搞定。说专业开发者的时代已经结束。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早期汇编程序员曾被告知编译器会让他们失业。结果恰恰相反,编译器提升了抽象层次,让更多人能够参与软件开发。原本需要深厚硬件知识的工作,变成了逻辑和创造力的较量。整个行业因为软件开发门槛降低而蓬勃发展,企业、实验室、大学都有了自主开发工具的能力。

2000年代云计算兴起时,运维工程师也有过类似担忧,害怕自动化会让自己被淘汰。结果恰恰相反它降低了试错成本,催生了新项目、新公司和新岗位的爆发式增长。每一次简化都带来了更大的需求。

每轮技术革命都遵循相似规律。工具演进,流程改变,复杂性增加,但优秀开发者的核心素质始终如一。创造力、好奇心和系统思维始终是这行的立身之本。

降低门槛并不会消除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反而会放大其价值。生成式AI能在几秒内生成代码,但垃圾输入只会得到看似合理的垃圾输出。AI不会参加预算会议,不会在成本优化和性能提升之间权衡取舍。它不明白客户服务系统需要99.999%的可用性,更无法理解内部报表系统在销售旺季宕机时带来的巨大影响。当利益相关方说“让它快点”,实际可能是“让它便宜点”时,AI读不懂这种弦外之音。影响每个技术决策的外在因素、约束条件和隐性优先级都很微妙,需要真正理解付费方和使用方需求的开发者来把握。

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之前,解剖尸体研究肌肉结构,观察水流设计运河系统,观察鸟类构思飞行器。他的《维特鲁威人》不只是艺术品既是比例图,也是关于人在宇宙中地位的哲学思考。就像那些融合艺术、科学与工程的文艺复兴大师一样,在AI加持的世界中脱颖而出的开发者必须成为现代通才全栈开发者。

他们明白系统是有生命力的动态环境,任何变动都会在服务、API、数据库、基础设施和团队中产生连锁反应。他们能以人机都能理解的清晰方式沟通。他们对自己创造的质量、安全性和意图负责,尤其是当AI在错误中表现得越来越自信时。他们掌握AI无法复制的领域知识,比如对业务、客户和关键现实约束的理解。他们永不停止学习。

造就优秀开发者的基本要素从未改变。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拒绝被局限在单一领域,今天的开发者也不能固步自封。这个时代需要更宏大的思维格局。开发者新纪元的曙光已经到来。你的价值从未如此重要,你的创造力从未如此被需要。继续构建,保持好奇,继续解决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

量子安全成为唯一的安全选择

个人数据、财务记录和国家机密可能被恶意分子大量收集,他们在赌量子计算时代的到来。大多数企业还以为有数年时间来规划应对,这种想法已经过时。纠错技术和算法效率的突破正在压缩时间线,主动防御的窗口期正在快速关闭。未来几年需要后量子思维模式;从保护敏感通信的密码学到培养量子工程师的教育体系,都要重新考虑。

不久前,人们还在质疑量子计算机能否真正实现。三年前我与Preskill博士交谈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硬件似乎还要几十年才能出现。但从那时起,时间线急剧缩短。

最近,量子硬件和架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亚马逊云科技推出的Ocelot量子芯片,展示了高效的量子纠错能力,与传统方法相比开销减少了90%。谷歌的Willow芯片证明错误率随代码距离呈指数级下降。IBM宣布了2029年实现容错量子计算的路线图。纠错一直是构建可扩展量子计算机的最大障碍,而进展正在提速。虽然量子计算在医学研究、投资等各领域都有突破性前景,但我们现在必须严肃对待的是安全问题。

风险在于我们当前的数据保护方式。恶意分子多年来一直在收集加密数据,耐心等待解密所需的计算能力。我们的数字安全主要依赖公钥密码学,而让RSA和ECC加密对经典计算机来说困难的数学难题,对运行Shor算法的量子计算机来说将变得轻而易举。对称加密可通过加长密钥强化安全性,而公钥系统则需要全新的数学基础才能在量子时代存活。

今年5月的研究表明,2048位RSA整数可以用不到一百万个噪声量子比特进行因式分解,比六年前估计的2000万个减少了95%。很可能在五年内,就会有量子计算机能够破解保护绝大多数互联网通信、金融交易和敏感个人数据的RSA和ECC加密。

准备工作刻不容缓。企业需要在三个方面采取行动:在可行的地方部署后量子密码学(PQC),在不可行的地方规划更新和替换物理基础设施,培养量子人才来支持转型。

好消息是PQC解决方案已经成熟,现在就可以在操作系统、浏览器和云端部署。主要科技公司正在采用NIST标准如ML-KEM(基于格的密钥封装机制),确保互操作性和安全性。微软为Windows和Linux发布了后量子工具。苹果将量子安全协议集成到最新的iOS和macOS中。谷歌让Chrome切换到抗量子加密。亚马逊云科技在Amazon KMS、Amazon ACM、Amazon CloudFront、Amazon Secrets Manager和Amazon-LC高性能加密库中部署了相关标准。详细的迁移方案也已就绪。但这些只是第一步。

物理世界的转型最为复杂。想想你家网络上有多少设备:智能电视、恒温器、联网冰箱?我们周围充满了依赖加密的系统,比如你上次住酒店的门卡系统。公用事业部署了数百万个使用当前加密标准但缺乏运行后量子算法处理能力的智能电表。电网、水处理系统和交通网络面临类似约束,嵌入式设备无法轻易升级。把这个数字乘以需要物理更新的数百万设备,规模就一目了然了。

这种约束将迫使企业发挥创意。预计会出现混合方案,在传统设备前部署量子安全网关,以及在不中断关键服务的前提下有序进行硬件更新的新部署模式。这不再是IT安全项目,而是跨越工程、物流、制造和运营的全面转型。

人才问题同样紧迫。英国量子技能工作组报告估计,到2030年将创造25万个新的量子计算岗位,到2035年将激增至84万个。正如我两年前所写,“仅靠高等教育跟不上技术变革的速度。”现在投资量子教育和培训的企业将建立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量子时代需要一种新型复合型技能组合这类技能如今尚属稀缺,但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必备能力。企业面临的挑战是激励人们专攻量子研究,无论是在大学还是通过其他教育途径。

量子计算时代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全面拥抱量子准备的企业实施后量子密码学、培养量子人才、规划物理基础设施转型不仅能保护数据安全,还能在安全计算、隐私保护AI和可信数据共享方面开辟新天地。云原生组织将通过云服务商管理的更新实现平滑过渡。现在开始规划物理转型的基础设施密集型企业将得以生存。那些行动迟缓的公司在量子计算机成熟时将面临无解的安全漏洞。也许用不了多久,量子安全就是唯一的安全。

国防科技正在改变世界

国防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未来几年,军用转民用的周期将大幅缩短,这必将深刻改变全球基础设施、应急体系和医疗格局。

纵观历史,军事技术推动民用创新的案例不胜枚举,包括互联网和GPS。而上世纪30年代中期研发的雷达技术,不仅演变成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还意外地促成了微波炉的诞生。

不过,这种转化向来是个漫长的过程。从战场走向市场需要大幅降低成本、改进生产工艺,还要在商业化之前充分验证市场需求。按照以往经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10到20年。而眼下,这一切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真正的变革不在于投资规模有多大,而在于创新模式的彻底转型。一些国防科技公司从一开始就瞄准军民两用市场,把民用应用当作核心战略而非锦上添花。这种思路上的转变,直接省去了以往需要数年的技术改造环节。

夜视系统如今已经装备在搜救直升机上,还被用于野生动物保护。为满足战时断网环境而开发的战术边缘计算技术,现在为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和工业生产提供支持。为军事物流研发的自主系统正在帮助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在发电厂、风电场、搜救行动和港口安全等领域大显身手。

医疗机构、应急部门和基础设施运营商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未来两年内(而非二十年后)从当前国防投资中涌现的新技术。把握这一加速趋势的组织将在解决关键问题上占得先机无论是灾害救援、粮食安全还是偏远地区医疗服务。

在极端压力下千锤百炼的技术正在加速走来,从设计之初就兼顾军民两用。过去需要数十年的技术转化周期正在被直接应用所取代。

个性化学习:满足无限好奇心

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一位真正了解他们的老师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纵观人类历史,这样的因材施教只是富贵人家的专利。如今,这一切正在悄然改变。

回首自己的求学时光,最难忘的不是在人满为患的教室里听课,而是遇到那些愿意走进我内心世界的老师他们耐心倾听我的想法,理解我的困惑,用我能听懂的方式为我答疑解惑。可惜这样的良师益友,实在是凤毛麟角。

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量身定制的教育依然是遥不可及。学校的设计初衷是批量生产,而非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体系就像工厂流水线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标准。教育思想家Ken Robinson穷其一生研究发现,传统教育追求的是整齐划一而非百花齐放,要求的是循规蹈矩而非自由探索。他指出,在美国某些地区,高达60%的学生选择中途退学。然而辍学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孩子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却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感受不到乐趣,也收获不到成长。

AI正在为教育带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孩子天生就是学习的天才,他们会追着你问“为什么”,直到把你问倒为止。唯一能阻挡他们求知欲的,就是身边缺少能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人和资源。AI不会强求每个孩子走同一条路、踩同一个节拍,而是像水一样,顺应每个孩子的天性。不管孩子问多少个“为什么”,AI都会不厌其烦地回答,顺着他们的兴趣深入探讨,变换角度直到他们恍然大悟。AI创造了一个让孩子敢于试错、勇于提问的学习天地。这不仅限于数理化,AI同样能引领孩子徜徉在艺术、语言、音乐和人文的海洋。最重要的是,它在做每一位好老师都在做的事: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

如今,学生每月只需花上一杯奶茶钱(4美元),就能拥有AI私人教师。可汗学院的Khanmigo第一年就超额完成目标14倍,惠及140万学生。英国UCAS的调查显示,使用AI工具的学生比例从去年的66%猛增至今年的92%。这已经不是小打小闹的试验而是如火如荼的现实。这股浪潮正席卷印度、巴西乃至整个非洲大陆。Physics Wallah服务着4600万学生,营收增长25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CogLabs项目借助学生已有的智能手机,在35个国家开展工作。在亚马逊,我们投入1亿美元启动教育公平计划,帮助偏远地区的孩子掌握AI技能。

00后对AI的理解已经和我们这代人大相径庭。文化人类学家Rob Scotland在最近的TEDx演讲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几个16岁的学生在数学课上用ChatGPT和TikTok设计自己的学习内容。当被问及原因时,他们说:“我们就是想试试不一样的玩法。”

对成年人来说,AI是工具。对00后来说,AI是思维的自然延伸。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只有“暂时还不行”。AI辅导之所以效果显著,正是因为它培养了这种敢想敢试的精神。使用AI工具的学生,面对难题时的积极性提高了65%。杜克大学的研究发现,AI辅助干预能让自闭症儿童的智商分数提升多达17分。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分数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面对困难时心态的转变因为他们成长在一个把“我还不会”当作起点而非失败的环境里。

必须说明的是,老师不会被取代,改变的是老师的角色定位。面对全球性的师资短缺,老师不应该把宝贵时间浪费在那些机械重复(且可以自动化)的事务上批改作业、填写表格、回答千篇一律的问题。AI正在把老师从这些琐事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去启发学生、因材施教、点燃热情研究数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使用AI工具的老师平均每周节省5.9小时,相当于每学年多出六周时间。即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AI也让教育工作者能够覆盖更多学生。比如,NextGenU的Now Go Build CTO研究员以传统成本的百分之一创建了本土化教材,在18个月内从12门课程扩展到605门这项工作按传统方式需要整个教研团队耗费数年。这在五年前简直是天方夜谭。

展望2026年及更远的未来,个性化AI辅导将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每个孩子都将拥有量身定制的学习伙伴,完全适应他们的学习风格、节奏、语言背景和个人需求。教育说到底是关乎人的事业。在适宜的条件下人们茁壮成长,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则不然。Robinson用死亡谷打了个绝妙的比方这是美国最炎热、最干旱、寸草不生的地方。直到2004年那场久违的甘霖。2005年春天,整个山谷繁花似锦。死亡谷并非真的死寂,它只是在静静等待,等待生机勃发的时机。

当你用工具去激发好奇心而非强制服从,当你拥抱百花齐放而非千人一面时,校园就会重新焕发生机。这将改变一切。


亚马逊云科技2025 re:Invent全球大会将于2025年12月1日至5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作为全球云计算年度顶尖盛会,本届大会聚焦Agentic AI务实落地与云计算前沿突破,亮点十足:5场重磅主题演讲由亚马逊云科技CEO Matt Garman、Agentic AI副总裁Dr. Swami Sivasubramanian、CTO Werner Vogels等大咖领衔,深入解读Agentic AI构建部署、基础设施创新等核心方向,以及全球顶尖客户分享的技术转型案例。另有 Expo 展区直观呈现 Agentic AI、自主机器人等技术成果,及多场创新研讨传递实战干货。线上即可观看所有主题演讲,轻松捕捉全球云科技前沿动态!